
相信有留意交通運輸時事的讀者們已經知道
臺鐵新購的通勤型電車組「EMU800型」
由日本製造的原型車輛已於兩天前從基隆港卸船交運
而筆者由於受到電子媒體業者之邀請
當天也參與了此次的採訪工作
因此得以在此向各位讀者分享第一組車輛卸船的影像記錄
臺鐵EMU800型採購案於2011年由台灣車輛公司(簡稱台車)得標
採購數量共37個營運編組(296輛)
依循EMU700型的模式
原型車由協力廠商─日本車輛(簡稱日車)製造
量產車則由台車在國內製造
不過製造過程中
由於軔機系統組件的採用問題
導致交車時程延宕
甚至在日車製造的原型車尚未抵台時
台車就已經開始進行量產
EMU800型每個營運編組為八輛車
由兩組各四輛之運轉單元背對背連掛而成
編組車型為ED=EMA=EP=EMB=EMB=EP=EMA=ED
外觀上以不鏽鋼銀色為底
搭配黃藍色帶
車內配置則採用類似EMU700型的座椅編排
此外駕駛車ED更將設置自行車放置區
最高營運速度則自110 km/h提升至130 km/h
當天交運工作預計自上午八時開始在西4碼頭進行
因此筆者和友人在那之前便進入基隆港裝卸區
準備開始採訪的相關工作
港區內已見臺鐵、日車、台車及裝卸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預備工作
謹慎地處理各種流程
以確保卸船工作萬無一失
而媒體工作者也漸漸聚集
蓄勢待發地預備報導這歷史性的一刻
上午8.40左右
逆行端的第一輛車ED801自船艙中吊出
並於8.45左右順利放置在港區內的軌道上
隨後由起重機拖至接近船尾的位置
於9.00左右相關工作人員拍攝紀念合影
並由臺鐵人員接受媒體採訪
ED801號車由船艙中緩緩升起
半空中的ED801
卸船作業小心翼翼地進行
對準軌道才能放下
由堆高機「牽引」進行移動
暫停於船側供媒體採訪
工作人員的紀念合影
而在此刻卸船作業亦沒有停頓
第二輛車EMA801從船艙中被吊起
不到9.10便進入軌道上
媒體採訪結束後
而ED801則由起重機繼續拖至西3碼頭
以騰出後面七輛車放置的位置
第二輛車EMA801
第三輛車EP801
接下來大致是以每15分鐘一輛車的速度吊掛
並同樣以起重機拉至西3碼頭的方向進行編組
也因此有一部份的工作人員
其實是在那邊處理列車編組工作的
順利落地後的車輛依序往西3碼頭的方向進行編組
車端面上的「日本車輌」銘板
約莫上午十點前
第一個運轉單元的四輛車都已經順利登上臺灣的陸地
其中第四輛車EMB801在組間端面設有尾燈
但採用的連結器亦和另一端相同
為固定式連結器
而非密著式
第四輛車EMB801
在EMB801卸船後
由於船上吊臂須旋往另一個船艙的方向
因此EMB802大概在10.20才完成卸船工作
接下來則是大致以15~20分鐘一輛車的步調進行工作
第一營運編組的最後一輛車ED802在11.25完成卸船工作
EMB802
EP802
EMA802
第一營運編組的最後一輛ED802
這次的EMU800型電車組
為臺鐵首次有通勤型電車採用流線型之先頭造型
但也由於流線型部分與車廂使用不同材質製造
而顯露出明顯的接縫
其實材質間的接縫也不是在EMU800型上才出現
若以塗裝設計加以上色美化
並不至於這麼明顯
車身材質間的接縫有些突兀
第一營運編組即將成型
其餘部分的車廂造型則與EMU700型相仿
而在車廂間更裝設了類似於台北捷運C381型車廂採用的防墜設施
另外有一個很微小的改變
卻令鐵道愛好者相當感動
也顯示出廠商的用心
那便是此次車體上書寫的文字字體
是臺鐵過去從日本時代沿用的傳統字體
(參考:kibu,台鐵車輛形式番號標記,http://www.wretch.cc/blog/kibu/15256659)
而這種字體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在臺鐵購買的新車上出現了
已經待命一陣子的R156
第一個營運編組大約在上午十一點半左右編組完成
台車工作人員將高雄端的連結器罩打開
以便讓前來牽引回送列車的R156號柴電機關車進行連掛
而在預備連掛作業時
第二編組的ED803也默默地在11.45左右離開船艙
ED801連結器罩開啟
吊掛作業中的ED803
連結器特寫
回送列車連掛作業約於正午進行
確認列車軔機空氣管線連接完成且一切就緒後
於12.30左右出發駛入基隆站
完成EMU800型第一個營運編組的交運作業
回送列車連掛作業
連掛完成
回送列車出發
回送列車通過港西街平交道
感謝:(依筆畫順序排列)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台灣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取材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