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說在蒸汽機車停用後各地皆有車輛的展示
但一直缺乏較整體的整體規劃與展示地點的安排
往往是地方政府隨意找個地方放置了事
少數較用心的才較加以維護
隨著國內近十年來掀起了鐵道文化的風潮
各地陸續成立相關的展示區、鐵道藝術村等等
而最早便是1999年成立的「苗栗鐵道公園」
位於臺鐵苗栗站南方
路線西側的苗栗機務分駐所旁
這篇文章便是為各位讀者介紹這個臺鐵的第一座鐵道車輛展示場
首先介紹交通方式
步行者出苗栗車站後
自新竹客運苗栗站旁的巷子向右走
至建中路後右轉過地下道
出地下道後左轉
第一條巷子再左轉進入
而若是駕車者
由於新竹客運旁的巷子是單行道
因此必須要自車站前的為公路直行
至中山路再右轉
另外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
英才路上有一個「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的牌樓
但牌樓下的鐵門幾乎是「永遠關閉」的
因此正確的進入方法是由旁邊的巷道進入(如上圖所示)
苗栗鐵道公園最早是露天的
各車輛就直接放置在各自的展示位置上
旁邊也沒有加上欄杆
而一開始的展示文物只有車輛
後來才陸續加入轉向架、車輛部品等等
而這些文物將繼續介紹
苗栗鐵道公園的文物佈設如下
簡單來說遮雨棚內西側為臺鐵車輛
東側為非臺鐵車輛
接下來一一介紹如下:
(一)臺鐵車輛
1.CT152(CT150型)
CT150型為日本國鐵8620型的同型機關車
日本時代編為500型
光復後則改為CT150型
展示的CT152號是1919年由汽車會社製造的
本車在淘汰後先是存放於嘉義扇形車庫
之後又曾在內灣線進行展示
後才移至苗栗鐵道公園
2.DT561(DT560型)
DT560型算是相當特別的一款蒸汽機車
在外觀上與DT580型極為類似
購置的背景極有可能是當時日本的車輛製造廠產能不足
轉而向外國廠商訂製同款蒸汽機車
DT560型是1919年由美國ALCO(American Locomotive)生產
當時稱為600型
在外觀上仍可與日本製的DT580有所區別
但在運用上常常當作同款車
DT561的動輪特寫
3.R6(R0型)
R0型是臺鐵1960年動力柴油化時第一批引進的柴電機車之一
由日本日立公司生產
引擎原本裝設的是日德合作製造者
後因故障率高部分車輛改裝為與其他柴電機車相同的GM引擎
而因空間問題造成引擎室形狀必須進行改造
改造後就並非平整而有隆起
R0型車側走道板上有製造廠"HITACHI"的英文銅字
苗栗鐵道公園剛開放時的R0是橙色的外觀,之後才改成藍色
4.S405(S400型)
S400型是1969年購置
美國GM(EMD)生產
因裝設有相關設備
而作為七堵駝峰調車場專用機
之後七堵調車場改為平面調車後
此型調車機車便與其他兩型運用無太大差異
以北部為主要活動空間
也曾擔任深澳線貨列牽引機
與R6相同,S405最早進駐時也是橙色的
5.SPK2502(SPK2500型)
這是1953年由臺北機廠製造的小型木造客車
在鋼體客車已出現的年代
又有新的「木造客車」出現
可說是相當特別
這輛車曾被改為鋼樑廠宿營車ES2502號
之後為了苗栗鐵道公園的展示
才將內裝又恢復成客車
SPK2502最早是展示在車庫外的軌道,之後才移至正線旁的側線
6.TPK2053(TPK2050型)
應為1921年由台北機廠製造的小型木造客車
最大特色為有瞭望台的設置
早期二等客車與三等客車在外觀上最大的差異
便是二等客車的車窗為兩兩一組
三等客車則為三三一組
這輛車同樣也曾經是鋼樑廠宿營車ES2053號
同樣配合苗栗鐵道公園展示而復舊
木造客車的內裝是後來才予以仿製的,而非從早期存留至今
7.LDH101(LDH100號)
這是1970年由臺鐵花蓮機廠自行拼裝製造的柴液機車
為762mm軌距
用於軌距未拓寬前的臺東線
報廢後曾送往澎湖展示
後又送回臺灣修復
並加入苗栗鐵道公園的展示車輛行列
(本車並非1999年開放時就有的展示車輛)
8.LTPB1813(LTPB1810型)
這是臺東線762mm軌距時代的柴油客車拖車
同款車有些車輛在軌距拓寬後配合改造
部分甚至加裝引擎改為動力車使用
也就是後來的DR2000、DR2050兩個形式的柴油客車、拖車
但LTPB1813這輛則是直接淘汰
沒有繼續使用
而這輛車也非苗栗鐵道公園開放之初就有的車輛
9.LDR2201(LDR2200型)
同樣是臺東線762mm軌距的車輛
為1956~1957年臺鐵自行參考日製柴油客車打造的車輛
本批車輛共有四輛
其中一輛LDR2203在軌距拓寬後配合改造
作為調車機
而LDR2204則是保存在花蓮
這輛車與LDH101、LTPB1813都是原本在澎湖展示的車輛
(二)林鐵車輛
1.28號蒸汽機車
這是1911年由美國LIMA公司引進的28噸級蒸汽機車
採用直立汽缸、傘型齒輪
汽缸設置於機關車的一側
因此車輛左右並非對稱的設計
構造相當特殊
用於阿里山鐵路登山本線的山地段(竹崎=阿里山)
傘型齒輪特寫
2.11403-1
為1953年向日本三菱購買的柴油機車
可說是阿里山鐵路動力柴油化的始祖
同批車有兩輛
所有動軸以連桿相連
相當地特別
但因設計不良
除了加裝導輪外
之後也改為行駛平地段為主
以連桿相連的動輪
3.11403-5
這是1955年購置的第二代柴油機車
與第一代相同由日本三菱製造
同樣是購買兩輛
此種車輛的造型奠定了往後日本製柴油機車的雛形
第二代柴油機車,改採兩轉向架的設計
4.SPC2客車
為1971年由日本車輛製造的客車
作為1973年開行的「光復號」高級列車之用
車內裝設絨布座椅
5.15F6006平甲車
為1913年所購置
用於載運自阿里山砍伐的原木用之車輛
(三)臺糖車輛
1.331號蒸汽機車
1953年由日本車輛製造
2.254號巡道車
臺糖虎尾總廠於1962年自製
(四)車輛部品
1.TR-10型轉向架
為1902年起開始使用的轉向架
亦為臺鐵最早的客車轉向架
構造甚為簡單
2.TR-12型轉向架
為1916年起採用的「均衡樑式」轉向架
最早裝用於臺北機廠1916年製造的STP2000型小型木造客車
也是臺鐵採用的第一款「均衡樑式」轉向架
3.義大利SOCIMI製造之轉向架
4.其他車輛部品
連結器剛加入展示文物時是直接擺放在地上
展示的文物大致如上述內容
苗栗鐵道公園是臺灣鐵道保存園區的始祖
固然值得嘉許
但仍然存在一些小小的疏失
車輛塗裝似乎未經謹慎的考據
如LDH101的藍色就顯得很詭異
使得整輛車像個玩具
阿里山鐵路的SPC2、11403-1、11403-5三輛車更是慘不忍睹
前者真正的顏色應該是紅底白線
後兩者則是與蒸汽機車同樣採用黑色
接著是文物的擺放順序問題
依照臺鐵車輛的排法似乎是依照年代順序
但臺糖與阿里山鐵路車輛不僅穿插排列
而且也未有特別的順序
阿里山鐵路在現場擺放的順序為:28=SPC2=11403-5=F6006=11403-1
但是若是年代順序則應為28=F6006=11403-1=11403-5=SPC2
而順序正確的臺鐵車輛區
卻因著轉向架的加入而全部破功
轉向架的年代順序應為TR-10=TR-12=TR-53
現場的順序卻是TR-12=TR-53=TR-10
此外在文物的維護上
最近一次前往發現車身上似乎塗滿了黑油
應該是刻意塑造出「年代感」
但是此種用在模型上的「舊化」手法是否真的適合用在實車上仍有待商榷
筆者曾經到日本琦玉的鐵道博物館
保存的車輛也未有此種刻意的舊化手法
而在展場規畫
目前只有在車輛前放有極為簡單的說明牌
若能搭配車輛引進的年代
作一些相關鐵道歷史、知識的簡介
搭配圖文作展示牌
對參觀者會更有幫助才是
畢竟並非每位參觀者都是鐵道愛好者
(但在室外開放空間的展場要如何維護也是另一個課題)
目前所有車輛的車內皆為封閉無法進入
而筆者也不認為應該全面開放
因為有安全、相關車輛可能遭破壞的考量
但一年實可規劃幾次開放時間
或可對全部民眾開放
或搭配郵輪式列車行程
讓限額的民眾在臺鐵人員或相關志工的陪同下
上車參觀
同時也可以進行相關解說
筆者認為苗栗鐵道公園至少可規劃有四~五個主題的區域
1.臺鐵幹線動力演進(CT152、DT561、R0、R6)
2.臺鐵客車演進(TPK2053、SPK2502、轉向架,可再加入藍皮鋼體客車)
3.臺鐵台東線(LDH101、LDR2201、LTPB1813)
4.阿里山林鐵
5.臺糖鐵道
若依照主題將車輛位置稍作微調再加以規畫
作出明顯的動線及相關解說牌
相信苗栗鐵道公園將有更高的可看性!